昨晚难得和带我入坑R的老师谈谈心。
大一的社会学导论就是他给我们上的。我们谁也不会想到,他会直接抛出一个R的自学网站给我们,让我们自行下载R和Rstudio,然后试着跑一跑“自学指南”里的实例数据。
当时大家都是“被水淹没,不知所措”。整个软件界面全是英文,而且我们对统计也没有概念,自学指南也没得半个中文字符。
想来也是一种折磨。
直到大二,定量研究方法课程上我们再次与R重逢。这一次由于课程作业的要求(用R对CGSS数据进行分析),我硬着头皮四处求助,不断捣鼓,同时在一次又一次受到老师的鼓励后,我对R逐渐产生了兴趣。
但第一学期结束以后,对R的学习又暂时中断了。直到这个学期,我无意中发现可以用R来制作电子图书,于是试着用它来进行Amos软件学习的课程展示。这一次尝试重新将我拉回R语言的学习中。适逢老师手上有一份上一届师兄师姐用bookdown做的CGSS数据分析合集,他让我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我便又回归用R做数据分析。
再之后,由于在编译和发布电子图书中遭遇困难,我经常在网络上求助,无意中发现了R的中国论坛——“统计之都”。我试着在里头寻求帮助,没想到很快就收到了湘云的反馈(第一个问题由湘云回答),即使我反应比较慢,对解答不理解,但答主一直都很耐心,使我对学习R这件事感到备受鼓舞。我记得当时还看过了益辉博客中的一篇文章,让熬了两个通宵学习bookdown的我深受共鸣,加深了对学习R的认同感。从这时候开始,我时不时就会到“统计之都”闲逛,虽然很多内容看不懂,但惊喜地发现大佬云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我终于发现了“博客”——是一个属于自己的个人网站,以姓名拼音作为网站链接,点进去后是一个人的生活,甚至一生——一个迷人的精神家园。
偷偷看过大家的故事后,搭建自己博客的念头在我心中扎根下来,于是便有了这一刻在电脑前码字的时刻。
bookdown和blogdown是我继续选择学习R的重要内容,经由两个R包,我顺带学习了一点计算机知识,也为代码之美所吸引——虽然我现在的耐心已远远不如从前,但写代码时的专注让我着迷。值得一提的是,R社区有着强大的互助社区和良好生态环境,对初学者十分友好。
或许正是这样一个过程,我和R的接触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密切。在“统计之都”混迹的时间越长,我了解到有意思的内容也越多,越想学好R,例如blogdown便是经由论坛得知。
或许是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会主动地接触关于R的新内容,同时也不断思考起自己要做什么。
回到了大一时的疑问,明明自己会认为绩点并非那么重要,但为什么就是没能做到“知行合一”呢?如果认定这件事是想做的,为什么无法倾泻所有的气力到其中?
《强风吹拂》中,灰二很自信,却不自大,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似乎从来坚定,从来都遵从内心,因而他总是从容、强大。
我希望能将R学下去,那些复杂的数据分析方法,哪些精致的代码。只是这个过程中,我还会犹疑,关于我的执行力,我的习惯。但如果我马上放弃,我想我势必没能畅快地“活”下去,我将拧巴,遗憾这最为自由的大学生活不够灿烂。
于是我和老师聊起这个话题,笨拙而幼稚地向他倾诉自己的想法——关于GPA(当然他一直都认为如果不保研,分数整得再高也没有用,不如放松下来做些开心的事情),关于对待这个学期的课程的态度不再同大一那般紧张。
我在和自己确认想法,潜意识里还希望能得到他的支持——他当然支持,只是我寻求的是他言语上的直接表达。
老师鼓励我多去投大厂实习——就好像在他在大一的导论课上讲的那样。试着去腾讯、网易、字节做实习生,这个过程本就是宝贵的经历。他讲了我所想听到的内容——既然不保研,那就好好做自己的事情,无论是考研还是就业。现在如果能多去大厂实习(至少多一些实习经历,大二一次,大三一次,大四不就已经有两次了吗),能发表一篇论文,能写一本自己的书,能搭建一个自己的网站,便已经是一件值得宽慰的事情。
现在回想起来,我还真是头脑一热,放狗查找腾讯和网易的技术实习,最后发现自己的能力还是不够,灰溜溜地退出。
这让我有些害怕,我在麻木中,不知道社会需要拥有什么技能的人才,以备提前训练。如果我不保研,我想我不必忧心于保持一个好成绩,而是将更多精力花费在自己既能专注进去、有所兴趣又能增加自己砝码的事情上。
回到宿舍,每天打开电脑都会先去统计之都看一看,这一次发现一些专栏,比如不同的坛友介绍一些R包(比如echart4、幻灯片、rmind等等),这让我对学习R,从数据科学到计算机编程的兴趣更加浓厚。
R是我能感觉到的重要的“拥有”——这R的坑,入了以后可不容易脱身了!至于R以外,就是阅读呀,还是阅读,这次浙大人类学训练营的全英阅读材料将阅读和英文语言学习的追求都一并结合在了一起,去浙大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外出”、“实践”、“田野”的重要体现。我要做的事情实在是不少,而它们其实又刚好就在我的眼前,只当看我如何把握。
我现在就可以为它们花费更多更多更多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