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想起最近宫崎骏要出一部新的电影:《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记得刚念高中的时候我就买了这本书,抱着一种希望得到一劳永逸的人生解答的念头,我还颇具神圣性和仪式性地翻阅了这本书。结果可想而知……看完以后我的困惑不但没有得到一点解答1,反而心中还拧巴2了起来。
并非是说这本书不值得一看,或者认为它写得很糟糕。原因是以下两点:1、这本书的年龄定位似乎是小学到初中这一阶段,我记得书中主人公还在念小学。2、我的目的性太强,而且期望高得不切实际,犯了读书的一大禁忌——刻意地想从书中得到一劳永逸的解答。
现在已经想不起书中讲了什么。还在念高中的时候,有一年姨丈问我小学五六年级的作文应该怎么写,希望我能辅导一下他的小孩。我当时没有信心——好吧其实现在也没有,直到现在(本科)我也不敢去做家教,总认为自己教不了什么内容。
我想法子搪塞过这个话题,但他一再请求,我招架不住,想起《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这本书,便拿出来让姨丈带回去——
「写作文最重要的是有思考,到乐乐这个年龄段,我想这本书会给他的思考带来很多帮助」
姨丈有些不解,但我将书塞到他手里后便离开了。
以上是关于《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的记忆。其实这本书对念小学的小孩子来说还是很有启发意义,比如关于个人和社会3,所谓友情、亲情等等的思考。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我又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周二下午没有课,我在寝室里睡了一个并不沉的午觉。醒来以后,我不愿起身——没有什么特别想做的事情。跑数据?看书?运动?逛街?打游戏?都不想做。上一次的「特别想做」还是折腾博客的时候,反复地捣鼓,反复地报错——越是如此,越想解决。我想这应该算是某种兴趣?但这种兴趣实在难得,大部分情况下,我想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当博客捣鼓得差不多以后,我也消停了下来,大多数时候就是「没有什么特别想做的事情」的状态。
想起在黑石屿的时候,下午刚睡醒觉,我问起方静师姐,平时这个时候都在做些什么,她想了想,说在宿舍躺着——因为太热了。
这么一想,我也任自己躺在床上,试图让自己发呆。不过,这个时代,哪怕是主动放空自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周边实在有着太多干扰源让我们分心。上厕所的时候需要带手机,洗澡的时候放音乐,坐在自习室也会时不时拿起手机……喏,这不,在我打字的时候,坐在我对面的拿着一大套装备(咖啡、水杯、充电器、书本、资料)过来自习的女生用笔在资料上涂划了一会儿后拿起了手机,她的手指已经在手机屏幕上舞蹈了好几分钟。
我想过一种怎样的生活?
冷不丁地,这样的念头出现。我看着深蓝色的床帘,只有问题悬浮在脑海,然后便是平躺在床板上的触感。
没有答案。
晚上的时候我和自己说,今晚早点睡。这样的想法有过很多次,过去都失败了,因为各种不值一提的原因。今天会照例吗?令人意外的是,今天这份念头远不如过去任何一刻强烈,甚至都无法与将一颗石子掠过湖面泛起的涟漪相提并论。它只是出现,在心中,然后在记忆里,知会我。
今晚早点睡。
一切竟然按部就班起来。洗澡、洗内衣、给面部上药膏、给指甲上药水、吹头发——在过去,这些在我看来都很繁琐,随时会让我拖延的事情竟然都井井有条地被我完成了。接着新的念头出现,兵哥还在广大时,每天早上六点半便到办公室看书了。他带我们参观厦大,经过芙蓉湖时,指了指湖边的一处小林子,说自己读书的时候每天早上就在那里读英语,不过现在那里已经变成了天鹅的家。当然,在南亭的新疆饭店吃饭时,兵哥说的那一句「夜以继日地读书」也还会出现在我脑海中。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起早一点,去看看书,或者说读读英语?
说干就干,十一点十分左右,我躺在床上,睡前回顾了一下单词。还是记忆,念高中那会儿,水英姐和我们说过自己学英语的故事,一个关于睡前记忆的故事。诶,我记得这两天有某个时候在梦中也念单词还是说英语来着……
今天我做到了,五点四十左右,我起来了。刚起床的时候眼睛很涩很干,有些睁不开,打开手机看一下微信——我知道一大早起来就看手机或许不大好,但至少快速适应了起床后的状态。洗漱和晾晒衣服完成后,出门的时间是六点十分左右。还好,宿舍下的大门也开了。
想到一个阴间笑话。我们学校不允许晚归,也不允许早出。上学期我要到地铁站做早班志愿,六点前我便出发了,还要和宿管报备才能出去。如果今天这个点门还是关着的,想想自己试图早起出去念英语也被拦,颇有点凿壁偷光都偷不成的滑稽感。当然,我并不颂扬这种似乎有点「吃苦」式的精神——以防自我感动。仅仅是因为这样的时间确实很宝贵,在自己匀出来的时间里找一个小角落读读英语,我觉得会让我感到充实。张晓风不是说「青春无论怎么过都好像在浪掷」吗?清晨起来做一些如同「树一样生长」的事情,或许能消解一点张晓风所说的「浪掷」感。
我已找好念书的地点,下次可以直接到走商中的那条路,吃过早餐以后直接走到图书馆,不必经过文新和文清,路途远了一些,要吃早餐还得多走趟路程。
有一种回到大一的感觉,想起那会儿每天早上很早便起床(几点睡的觉便不清楚了),无论春夏秋冬,在大家还在酣睡时,我已经蹑手蹑脚关上寝室的门,背着书包走在小桂花的路上。那儿的鸟叫声比大学城要多,而且微风来得也要多,一个人走在路上,心中有种从世界那儿偷了时间的淡淡窃喜和享受只有一人的空荡校园的感受。
久违的小桂花的记忆。
念英语的时候,我想了一些事情。
我知道自己是一个「摇摆」的人,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并为此苦恼。在追问什么是自己的路、自己喜欢什么的同时,我太在意这个「什么」是否已经属于他/她。路并非彻头彻尾地相异才能被区分出是他/她走出的自己的路。同一条路的形式,在不同的人脚下一样可以走出不同的内容,一如你的脚印或许都深深地镌刻在泥土上,而我走过的痕迹却是一深一浅。重要的不是继续与你对照从而确认我与你的不同,而是我一心跟随自己的感受。
因此,当我难以避免地觉察我们的经历似乎有点相同时也并非一件糟糕的事情。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从我们各自的脚印踩在同样的道路上开始时,我们所走的路便已存在着数不清的相异。
因着这想法,它暂时帮助我脱困于对你的幻想、追寻。我想抵达此地,仅因为我想,或许还有很多原因,但唯独不是仅因为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