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与形式

· 1584字 · 4分钟 · 黄国政

less is more,如果可以,我想理解为内容比形式更加重要。当我们并没有非常拘泥于形式的调整时,丰富的内容往往会在简约的形式里与阅读者相互建构出「less is more」般的效果,比之样式好看的博客更加吸引人.

最近,我发现了一个界面很抓人眼球的博客

我说不清自己主要是被它的哪些特点吸引。或许是文章可以以一张图片作为封面?又或许是整个博客的界面看起来就很简约,同时有一种精致的美感?看回自己的模板,多少还是感到稍显粗糙,缺少一种抓人眼球的精致美。这种感觉,可以用ios与android来类比,前者有股设计上的简约而又精致的美,同时内容也相对比较丰富。

我查了一下,发现这是一位在日华人开发的博客托管平台Typlog内的主题模板。我有一股想试试的冲动,但一个月6~7美元的费用还是把我劝退了。

这样的博客也很吸引我。

唔,经过两天的折腾以后,其实最后兜了一个大圈子:真正吸引自己的还是内容。不管是第一个,还是第二个,画面固然很精致,也很美,但让我驻足反复看下去的还是其中的内容。比如第二篇写的《把夏天系在鞋带上》和《夏霞》。

“尝试着,在记忆里追寻夏天到来的踪迹。

一个时刻似乎是 5 月初,和朋友心血来潮去通宵唱 K。回家洗完澡,躺在床上,感觉微热,爬起来去冰箱里拿水喝。窗外天已经蒙蒙亮,便伸手把窗户拉开,深吸了一口,空气竟然很好。 …… 我喜欢这个隐喻。过去十年,房子是中国人生命的转轴中心,三十年还贷,七十年产权,房子代表了中国人一辈子可触碰到的,最大的确定性,是你人生中一切可依赖、可倚靠的事物的浓缩性总结。夫妻双方,三代人,六个钱包,就围着一套房子转。直到大厦崩塌,大家不再奢谈未来和永远。

就这样,我们坐在时代的废墟上,天边是火热的红霞。”

不止是文章开头的夏日晚霞,即使只是「我们坐在时代的废墟上,天边是火热的红霞」这样的文字,读来也让人感到仿佛回到了某个夏天,在时间的尽头里,一切安静下来,我们赤脚坐在破旧的高楼上,望着眼前,时代的废墟,晚霞就在身边眼前。

每个人的记忆里都会有一个夏天。每次聊起夏天,很多浪漫的句子都会慢慢在脑海浮现。

「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加缪说。

记得念高中时,自己也会任很多想法在脑海里漂浮、流过,曾经也会写出让自己觉得些许浪漫的文字。只是在今天看来,却会觉得没有必要,甚至是矫情,不堪回首。几年之后,这些文字再次吸引了我。

说到底,还是文字本身更能吸引人。

就像这个博客,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就被吸引了,界面虽然只有白底黑字,却更能激发我的阅读欲望——或许这正因为它的内容赤裸裸地呈现在人眼前。

讲故事的人并不需要道具,在我的想象里,只需要一团篝火、几位听众,还有讲述者本身的叙述欲望。

你写作博客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给)别人(看)呢?其实两者很难被泾渭分明地分开。我相信,直到今天还在写作博客的人,大多确实是在为自己而写作,不管是记录成长过程,还是向世界表达自我。但如果在某个时候,当自己的文字能被恰好经过的陌生人看见,我相信这也是一件十分值得期待的事情。如同列弛所说:

我觉得写网络博客跟在深山里种树一样,全世界可能只有我知道这里有棵树,不时来浇水,培土,看着它长起来。如果哪天浇水时,发现有个陌生人正站在树下看,这种感觉很好。

我们都是生活在自己编织着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这份意义的存在离不开我们向他者和世界表述自我。

此外,也如同益辉说的那样,似乎很多写博客的朋友都会热衷于折腾自己博客的架构。我也是其中的一份子,不过让我感到惊讶的是过了五个月,我还是不放过折腾的可能。难怪益辉会说「我感觉我很少看到能忍住不换皮肤的人,我自己都觉得难忍,我想看看这次是不是遇到了一位神仙(五年内不换即可封神),毕竟人类的新鲜感都是难以持续的,惊鸿一般只能存在于一瞥中,瞥完还是一只肥大雁」。

希望自己不会成为这幅图中显示的追求样式而博客数量较少的写作者,且看自己能否再多多写作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