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歌行 | 玖

· 9641字 · 20分钟 · 我的日记

05-20, 2024 🔗

【生活中的善意-1】

我暂时退出了读书小组,xyu和lq在山东给我买了一个徽章,希望这枚徽章能陪着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xyu说:

“因为你这学期不和我们一起读书了,让它陪你继续读书”
“找工作也要好好读书哈哈”

lq说:

“因为我们记得你之前的头像是鸣人,所以我们就给你挑了它,刚好这家店里面有很多鸣人”
“然后我们旧挑了一个最大最好看,而且还可以跟徽章互动的给你”
“然后这个我们没有给每个人都买,就是看到有合适的才买。刚好你这个学期不跟她们一起读书,然后就想着这个陪着你,我跟xyu就是想着这个陪着你去干你想做的事情”

话说回来,得知我退出本学期的读书会时,xyu、xyi、lq和wl都悄悄来问我缘由,想挽留我。我过去从没想过,原来我们之间的联系已经有了这样的程度——或许出于性别的原因,我自认无法和大家处成交心的朋友,因此在对方面前袒露自己的情感对我来说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1,但事实证明我错了,大家早已把我当作可以放心表达内心感受的朋友,似乎只有我才是一味防备和后退的角色。

【你好阿,阿伯】

中午离开宿舍时,我在走廊见到保洁员阿伯正在打扫卫生,突然想到为什么不主动上去打一声招呼呢?但这念头却并非那么有力,以至于能直接驱动我马上执行。我犹豫,踌躇,许多想法在心里掠过:想到了项飙说的“附近”;想到我们——或者说只是我——为什么会害怕和附近的人建立联系呢?哪怕只是主动搭一句话;想到我一直想和阿伯聊聊天,却连日常的打声招呼都犹豫再三,像啥呢?想着想着,我期许着,摘下了蓝牙耳机2,鼓起勇气上前说了一句“叔,下午好阿”3——说完以后觉得思绪轻盈了许多。阿伯拿着扫把,可能是没能很快反应过来,但接着就说“哎,你好阿”。

离开宿舍楼,我觉得一个下午的心情都轻盈和雀跃了起来。

【生活中的善意-2】

最近宿舍多出了一些不知名的神秘小虫子,舍友xx买了杀虫剂预备消毒,我晚上回来的时候才知道他帮我把我的就寝区域也消了一次毒。

05-21, 2024 🔗

【梦境】

中午做了一个梦:午休后觉得眼睛很干很涩,民宿外好像有大太阳,晴朗明媚,和记忆中的炎热不同,照进来一切都很明亮。民宿里已经被明黄色的书架占据了,到处都是,上面全是书。见到巴斯在整理书籍,我问大家去哪里了,她说不知道,我转头看了一下,只看到一扇好像在意识里总是关着的门,估计那里就是总停不下工作的饭团和小庄的房间。我还是觉得很困——每次午休我好像都是这样。睁睁眼,我又回到了宿舍的床上,看到的又变回了黑黢黢的床帘和昏暗的雨季。

05-22, 2024 🔗

【世界的参差】

近日看到多位同专业但都已念至博士的博主的成长历程,他们的共性基本是都有着大量的阅读积累。985、211的学生已然如此,还常常自叹蹉跎岁月,无所作为,乍一看是种自谦,是对继续深入学习的追求,但再往下琢磨,却是见着没有尽头的向上比较——还有清华北大,还有芝大哥大……平日里,我多是听见某人学历如何耀眼,但这多少简化了其丰富而立体的一生。

一窥他们的阅读与心路历程,我方才进一步地感受到自己与他们之间的差异有多大。

还有许多要学习,还有许多地方做得不够……

【相连(connected)】

我觉得,我们要反对自我沉溺,并不是要去消灭自我,但是就像前面你讲到的,最重要的并不是自我,而是自我和别人的连结4。不是要你去消灭自我,其实是相反的:你需要对自我有丰富的认识,说话有底气、落落大方, 面临事情,你至少知道这个事情该怎么去思考、怎么把它分解,该跟人商量就跟人商量,不该跟人商量的时候自己也能够把事情理出头绪来,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然后做出一个选择,选择之后如果事情办不通怎么办,办不通也不会后悔,因为自己已经做了全面的思考,等等。这些都是极其重要的自我啊!就是你知道自己是作为一个主体活在世界上的,这种感觉是不可能靠一个封闭的自我来实现的。这些一定要通过对周边的观察、反思、分析,慢慢得出一些人生的智慧。

05-23, 2024 🔗

【最了不起的人】

此时,如果你要问我谁是最了不起的人,我的答案是宿舍楼下的阿伯。

我们这些每日高速量产垃圾的所谓的大学生和默默保持宿舍区域洁净的他简直是相形见绌。

【宿舍夜聊】

难得宿舍夜聊,我才知道同学之间难免有着这样那样的误解——为人性格、交际圈子、甚至是性取向……明明是同专业的同学,甚至在同一个班级,却同样难以避免沟通缺乏以后由反复猜测滋生出的一系列误解。

让我倍感意外的是善意在其中的缺位,理想状况是八卦式的闲谈,同时不乏恶意的倾向苗头。我舍友不是这样的人,只是钝感于班级所有事务的我了解到他们从别处听来的各式消息和传言时,不得唏嘘一番。

【《项飙:具体而直接的爱》】

很喜欢《人物》对项飙的这篇访谈,摘录几段,以飨读者(如果有的话):

我对世界的体感是,你要面对一个很不稳定、不太好的世界,但是你要坚定、勇敢地建立自己的附近,不要牺牲日常。勇敢是一种信任,非常具体的信任,因为它是具体的,信任到什么程度你可以自己观察,不断去调整。但如果你没有那个附近,你是不可能对世界产生信任的,你对世界的信任是来自于你对周边的信任,必须是这样。

……

你看,柏拉图对爱的定义是,爱跟自我有很强的关系,你爱一个人,是因为你在那个人的身上看到自己,或者看到你没有的东西,不管怎么样,你要在那个人的身上看到你能够获得的力量和营养。

所以柏拉图说,爱是我的另外一半。当我爱的时候,我变得更丰富,更完整。他还说,其实人不是一个个体,我们都是一半,爱是寻找另外一半。背后的意思是说,爱是一种自我滋养,自我丰富,自我调动。

……

这就涉及阿伦特理解的思考,她认为,思考是独处。她其实把柏拉图的说法倒了过来,当你独处/思考的时候,你把自己一分为二,因为思考就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英文里有一句表达,I have to live with myself,我一定要跟自己过得去。是说我要活下来,就不能够放弃太多原则,不能够一天到晚不诚实。平庸的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不思考,艾克曼没有能力把自己分成两个人,然后自己和自己不断地对话。而阿伦特说,自己和自己对话,不一定能够给出自己前进的方向,但是它会给自己划底线,这个就是道德。道德不是说主动行善,而是说你有一条自己能够把自己拿住的底线。

所以思考和爱的关系也是可以连接起来的。思考是对内,将自己一分为二的互动,爱是对外,你去找你的另外一个侧面,让生命获得滋养。

05-24, 2024 🔗

【未来的模样】

鲁思·本尼迪克特
鲁思·本尼迪克特

近日在看鲁思·本尼迪克特5的《菊与刀》。在文化人类学界,鲁思本被认为是文化与人格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所著的《菊与刀》是研究文化对人格研究的重要著作,主要内容大致讲的是日本的文化如何在日常中塑造该国家民族的性格,并进而影响整个民族的发展和命运。文化与人格学派多是以个人幼时成长环境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当然,鲁思在《菊与刀》中也分析了成年日本人如何受到日常习惯的影响)。

我想,如果现实中的中国大学生真的如同媒体和专家所言在内卷,以这群人作为未来运行力量的中国社会会变成什么模样?

斯宾塞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大大小小的社会组织其实就是不同的结构,那么其中的人是否算作是一个个细胞?当细胞长期处于压抑和不健康的生长状态,或许我们很难期待这一有机体能长成多么理想的模样……

【匆匆前行,莫要忘了生活本身】

晚饭过后正预备去继续看书,但走到图书馆时却觉得雨过天晴如此美好,为什么不在户外走走呢?我似乎已赶了很久的路,如今连观察路上行人的面容和表情都成为一件那么新奇的事情。学生和社会人士不同,他们仍然青涩、他们仍然有苦恼时的纵情流露、他们仍然会因为开心的事情而放声大笑,他们还如此惬意……

湖畔边的不知名小鸟竟然叼着小虫子大摇大摆地在我面前跑过,不久扑棱一下翅膀便飞了起来,离开了。

生活啊,不是为了生活本身吗?我们所追求的,怎么能让我们忘记生活本身?

傍晚,图书馆旁的小湖
傍晚,图书馆旁的小湖

【美丽的月】

晚上自习结束离开教室时,瞥见了今晚的月,心有所动,遂以拙劣的摄影技术留下一张照片。

愿这段漫长的时光,能拔开云雾见月明。

【昼夜颠倒】

近日熬夜非常严重。很早开始我便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克服熬夜,正常作息已经成为我的人生难题。

当下的昼夜颠倒正在将我步步推入深渊。

05-25, 2024 🔗

【生活中的善意-3】

受我邀请,be和zy也来参加了「被“卡”住的人生:大城市vs小城市」的座谈会。be来到以后又给我送了一小袋饼干。

【被卡住的人生】

zy和我分享了他最近的感受:大家的实习期已经结束了,但他还在公司里实习,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为了提前熟悉和适应职场的生活方式,为以后准备;其二是这份实习有一定的收入,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之后申请香港高校时家庭需要承担的费用。

为了进一步融入职场生活,他还在外面租房子,虽然在大家眼里,他的实习状态很是让人羡慕,但他感觉生活很累,当下也没有了方向。

他说,过去很喜欢听音乐会、逛街、烤面包以及和朋友玩,但现在一边在实习,一边还在为之后的升学做准备,再加上各式课程作业,他觉得过去那些能给他带来许多惬意和快乐的事物都失效了,连刷手机都很累——而在一个多小时的通勤里又不得不刷。他也想过,这多半和自己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有关,矛盾又在于他找不到心中的目标,虽然正在探索,却又感觉被生活赶着、挤压着。

另,他不喜欢职场生活,大家都相互隔开,每天对着电脑,“没有人”的感觉让他很难过,即便尝试在自己租住的房子周边建立“附近”,但还没有苗头。在这种状况下,学校里的朋友已经成为他为数不多的生活支持和力量来源。

我佩服他,已经提前开始做出了一系列的尝试。

【对话】

仍然是项飙的一段话。

老百姓,特别是年轻人,不需要表扬,他们需要的是赋能,empowerment,需要你给他们一种新的看法,需要被刺激,被调动。我每天也是希望别人来调动我。怎么调动?首先是要把对方当成和你有一样思考能力的人,你告诉他你怎么想,就能被调动。是这样一种平等的对话。

这段话被我理解为“如何与他人进行平等的对话”——告诉对方自己怎么想,以及将对方当作和自己有一样思考能力的人的前提是耐心倾听对方的表达

我过去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许多时候习惯于从他人的言语中听到自己期待的内容,因此当我看到这段文字后,心中感触良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将它的重点放在了尽力倾听他人的表述上。

05-26, 2024 🔗

【惋惜】

想起昨天的座谈会结束以后,我和lq、xyi、xyu以及bj在扶光书店看书,突然感到一阵巨大的惋惜——倘若大一大二的时候,我便能在每个午后和夜晚惬意地拿着一本闲书到课室里阅读该多好呢?这将会是一段多美妙的时光?

lq说,哎呀,过去便过去了,现在读书的时光也很珍贵呀。

想想我也是庸人自扰,倘若没有遇上兵哥,没有读书小组,没有这之后经历的一系列事情,我哪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05-27, 2024 🔗

【胡思乱想】

中午去饭堂的路上突然开始胡思乱想,草草做了一番记录:

阅读和写作对我的意义:让我更饱满、丰富和立体,我想寻找内在的意义,我要探索……知识在世界里向我敞开。

出去和不同的人对话,去经历不同的事情。

所以我说要去寻找更大的世界。

我对生活逻辑的选择必然和我哥哥的不一样,我所选择的是一条与更大的世界、更多的知识和智识有关的道路——道路之间并没有统一的先后、高低和优劣标准,仅仅是具体形式和内容上存在着差异。

05-28, 2024 🔗

【我们在生活本身之中吗】

今天的英语课之后少有地感到了些许倦怠,回宿舍的路上看着一副副陌生的年轻面孔迎着我来时的方向走去,我想到对大多数人而言,大学课堂的常态不过是应付罢了,为绩点计算、为学分计算、为教育制度计算,但很少会认真地走进内心,与自己面对面,问一句:

你喜欢什么呢?”

你想过的生活究竟是什么?”

当手头上的某个任务结束以后,你能知道有什么事情让你发自内心期待地想去做吗?它不是一种消耗,而是一种连接着你的当下与未来的一种事物,让你感受到自己的主体性、生命力,让你觉得这大学生活珍贵美妙。

我们要保持着一种麻木、恍惚、间歇性地意识到一刹那的“自我”的状态直到大学结束吗?这样想的时候,我心中泛起了一股难以言状的巨大的悲哀。

但我还是幸运的。

【生活中的善意-4】

姨妈喊我去霞姐家,好让霞姐给我煲点汤喝。

羞愧的是,我心中仍然郁结着某种复杂的念头:我还不够优秀。我大三了,我快毕业了,但好像还拿不出一份足以证明我与刚入学时不同的可视化的证明,所以我不应当去——不论是哪位亲戚,包括不要和任何身边的人详谈自己的近况。只有当我有着这份证明自己的成果时,我才能既放心又满怀期待地出现在他们面前……

【保洁阿伯-1】

早八去上课,楼下的保洁阿伯已经在清理垃圾。一节课一个半小时,放课后,我回宿舍拿电脑看论文,再下楼,此时已是十点半,阿伯还在忙活,黄色的保洁制服后背被汗水浸湿,浸成了一大片的棕色。我感到不忍,甚至于有时候回来时在心底深处暗暗希望他刚好不在。

这种不忍或许可笑。这是否是一种自作多情?是否是一种矫揉造作?为什么每每来到宿舍楼下心中都会有股不忍,以至于想逃避,不敢直面阿伯工作场景的情绪?

思绪翻涌间,我想上前搭话,但着实不知道寻什么理由,该如何开场,最后只得作罢,黯然离开。

05-29, 2024 🔗

【保洁阿伯-2】

今早九点左右,阿伯把宿舍楼下的垃圾基本清理干净,这会儿是上课时间,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不会有很多垃圾6。中午十二点半左右,我吃过饭后回到宿舍楼,两侧的垃圾桶已经装满了垃圾,但没还到傍晚的溢出状态。阿伯坐在椅子上,开始戴起蓝色的胶手套预备干活。

我好奇,每天来来往往于此,大家真的能对工作的阿伯视而不见吗?

……

下午一点半左右,我结束午休,离开宿舍来到楼下,阿伯还戴着草帽顶着太阳清理着垃圾桶里的垃圾,衣服背后和昨天一样被浸湿了。

我还是太天真了,他哪来的午休时间呢?这个下午,他又要忙多久呢?

……

傍晚回宿舍时,我才注意到角落的一张简陋的椅子、一个坐垫、一个折叠桌、一包纸巾和一个水瓶,阿伯和它们,一起从早上待到晚上。

【作为放松的一种方式】

写作——准确来说或者是某种自言自语——是一天忙碌之后最好的放松方式。世界安静下来了,自己也疲惫了,终于可以好好和自己对话了。

【身体】

突然觉得自己是如何不爱惜身体。有的时候我会想象,如果我能活到五十多岁,彼时的眼睛、脊椎、心肺等部位会是一番什么模样?我着实没有底气想下去。

05-30, 2024 🔗

【新京报与黄灯老师的访谈

整体来说,是越来越原子化,精神上越来越孤寂。他们跟集体和国家的关系,没有那么紧密了。我们这代人上大学的时候,个人跟国家的关系是很紧密的,毕业后包分配工作,还有福利分房。但现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网络的隔绝,让学生们孤立无援7。读大学、找工作都是自己的事,买不起房也是自己的事,生存面临很多挑战。

我都没法想象,假设我当时面临他们的境况,我会怎么做。所以,他们没办法放松,没办法不焦虑。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唯一的确定性就是来自家庭的依托。正因为在生存状态上越来越原子化,与集体的关系越来越松散,自然而然地,他们对公共事务也就越来越冷淡,会更关注身边的小确幸。

或许这段话还是有道理的,我有时候会感觉自己的精神像陀螺一样,被一条看不见的绳子持续不断地抽打,于是毫不停歇转了起来。肉体多少还是迟钝的,可当它跟上精神的步伐时,对疲惫的耐受度却不如后者。

次数不多的通话里,母亲话里话外都问及学校教育是否能为我的未来就业提供一些支持,我很理所当然,也很坚定地告诉她不要对学校抱有任何幻想,我只能依靠自己。如果把时间的维度放在她那一代人,不难理解曾生活在国家分配仍然多多少少有影响的那个时代的她为什么仍然对学校存有期望。至于奶奶,她的想法似乎还完全停留在包分配的概念……

只有我从没想过学校能给我提供任何帮助,国家和社会也无法给我提供任何依托,我能做的只有依靠自己。

【黄灯老师】

在「被“卡”住的人生:大城市vs小城市」的座谈会上,我为袁长庚老师所折服,也为黄灯老师而感动,决定要抽出时间阅读她的《我的二本学生》和《家访:我的二本学生2》。在豆瓣上标记“想读”时,我发现评论区对她的作品褒贬不一,也可说颇具争议。虽然我没有看过这两本书,但在线下倾听黄灯老师的发言,听她讲述自己的过往,听她表达心中的看法和情感,我从心底钦佩她,也亲近她。

能让我感到亲近的老师只有几位,袁长庚老师是一位,项飙老师是一位,兵哥是一位,袁宇阳老师是一位,黄灯老师也是其中一位。8

这份亲近不仅建立在他们都坚守着师者的职业底线和道德底线,同时也源于他们从对学生开始延伸到对社会的关怀,能让即便是相对于他们而言陌生的我(兵哥除外)在他们身上感到钦佩、信任,希望能以他们为榜样。

当然,可能受着这主观情感的影响,我对豆瓣上许多关于黄灯老师及其作品的贬义9的评论感到不满,同时也很费解,不过为求谨慎,我还是在阅读过黄灯老师的作品之后再做判断吧。

【摘录】

“我很喜欢引用两位杰出的人类学家S.L.沃什伯恩和欧文·德沃尔(Irven DeVore)的话。他们曾在我的相册里留下了一张让我难忘的照片。他们曾经说过:‘当大部队每天出发时,所有成员必须一起行动,否则就会被遗弃。对于狒狒来说,保护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和群体在一起,无论自己是否已经受伤或生病……对于野生灵长类动物来说,一种疾病,只要足以让它离开群体,就属于致命的疾病;但对于人类来说,在家园里无微不至的照顾下也无法恢复的疾病,才能称为致命的疾病。’”

—段义孚《我是谁》

【饭桌与交谈】

周五最后一节课结束,zy、be及xy邀我一同吃饭,我马上答应。饭桌上,我听着大家分享各自在职场的实习经历,越听越是觉得自己还太嫩。特别是直到现在还在实习的zy,他的思维和表述方式褪去了许多学生式的浪漫理想主义,尚不世故,但已颇富人情的练达。

这给了我一些冲击。我还是习惯于书籍和文章上思维的呈现方式,讲过自己的看法,再倾听zy的看法,竟是觉得自己多少有些幼稚。我暗暗叹服,愈发意识到素日里和身边人交流的重要性。

仅仅在自己的世界里打转只会让自己更加狭隘,和他人平等地交流,相当于多出几个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

勇敢地面对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差异,并且有意识地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十分重要。

05-31, 2024 🔗

【气喘吁吁】

和舍友两步并作一步地爬楼,还没到五楼,我便听见他开始喘气,心中颇为惊讶。

我昨晚开始感冒了,为防发烧,吃了点药后破天荒地在十一点左右开始睡觉,第二天起来好了许多,还以为自己会变得十分虚弱,没想到今天爬楼就和过往般不在话下。这让我想到的是舍友平日的作息如何比我还要昼夜颠倒——我好歹还坚持锻炼。

这是一个让自己意识到身体重要性的时刻。

【逃避】

霞姐喊我去她家吃小龙虾,我有些触动,想过去,但想到自己感冒还没痊愈,过去可能还会被问到关于未来的规划,便推脱了。

【激进】

我喜欢看「进击的世间师」的文章,虽然他经常以大中小作文的方式用力锤中国人类学的某些学者以及学界内幕和现状,偶尔有点愤青的感觉,但让我欣赏的是他坚持翻译国外前沿研究译稿和对学术表达的严谨。

有时候,他会让我从头脑一热变得冷静——不要对某个学科抱有过于浪漫的想象,似乎要将自己献出去,如同信徒式的拥护。

让我感到羞愧的,有所痛感的,我相信才是于自己而言有力量的滋养

【不快乐】

人类所有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待在房间里。

【观看演出】

入学第三年,第一次到学校的艺术大剧院观看演出。看着同班同学穿着一身艳丽的古典服装弹奏古筝,灯光打在她的身上,我想这一刻她应当很投入、专注吧。或许这是她的一个爱好?时常在朋友圈看见她分享在乐团中的生活,演出结束后大屏幕还展出了他们的练习日常——是让人羡慕的融洽氛围。

我时常认为,真正的快乐指涉着的不是情绪起伏,相反,它和某种平静关联在一起,这也是我将同学彼时的状态理解为投入和专注的原因。

离开的时候,我心中似乎还有着一些遗憾。我问我自己,我的爱好是什么呢?再具体一些,有什么事情是让我想到便会满怀热情呢?有什么事情会让我能十分专注且投入其中呢?我不清楚。当然,我在这里可能也只是做了一番浪漫化的臆测,特别是根据同学所在乐团的氛围、以乐器演出的形式预设了同学的感受。

人常常如此,被自己所缺乏的事物吸引。

舍友和我讲NBA不同的球队比赛相差多少分,我毫无兴致,和我讲哪几个假面骑士的腰带更好玩,我也难以提起兴趣。或许是因为在这里面,我找不到自己缺乏的某种事物?我无法提供一个准确的概念来理解它,但借着观看演出这件事,我想,它让我看到我在主动成为“单向度的人”——入学以来,其实我一直在推开和专业有关的活动,甚至主动回避许多社交。幼稚的我刚入学时还认为加入社团如同过家家,没有意义,身边的许多同学整天在朋友圈分享和朋友们吃喝玩乐的照片也不过无所事事,玩物丧志。

如同我无法理解舍友为什么那么热衷于整天看假面骑士,天天一边看视频一边打游戏,每天的生活不是看球赛,就是游戏,或者刷视频,体重日益增长,面容日益油腻无神,没有阅读,没有外出的实践活动,直到现在我也不认可这种大学生活方式,但其实他不需要谁去认可他的生活方式,我也不应当从我的立场对他做出任何指摘。当我自省的时候,我定然不会接受这样的生活方式,但当我向外看时,我断然不能对此做出某种比较——我的更好,才是更应该的;他的是糟糕的,应当被批判。

那些藏在潜意识里的比较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达尔文主义式的优越,不仅是对他者的抹杀,也是对多元的自我的扼杀。

【药膏】

舍友喊我帮忙给脊椎贴药膏,殊不知这在我心中掀起了轩然大波。他这才二十出头,咋就开始脊椎痛了……我想到自己平时是怎么低头看书和看手机,心里乱了起来。

这会儿真想说,大学四年重要的不是获得更好的学位,而是一个经过多年教育后能得到有意识呵护和锻炼的身体。


  1. lq是一个对世界和他人充满安全感的女生,情绪浓烈而外放,因而我不难理解她会与我倾诉许多;wl是一个十分单纯、内心细腻而又善良的女生,由于同班,我们平日交流不少,也不难理解为何她会表达,只是似乎和xyu及xyi有所距离,不过大家都很纯粹,想得太多的只有我。 ↩︎

  2. 我想无论是单方面地打声招呼,还是和他人进行交流,戴着耳机都不是一个礼貌的表现。而且许多时候,这类“物”已经不仅是在生理上将我们和生活中的他人区隔开,甚至在心理上也将我们分离开了——譬如耳机是不是已然成为一种“我要待在我的世界,你莫要来打扰我”的象征? ↩︎

  3. 其实我在想是不是该叫伯,但不知为何,口头上的称呼我会下意识地叫成“叔”,但书面上却想写成“伯”。 ↩︎

  4. 加粗为本站博主所为,下同。 ↩︎

  5. 鲁思·本尼迪克特(1887-1948),本姓富尔顿,1914年与康奈尔医学院生物化学教师斯坦利·本尼迪克特结婚后随丈夫姓。外国人常是名在前,姓在后,按理说平时简称时多说名,但不知为何,在我印象里国内对国外学者的简称多是姓氏。 ↩︎

  6. 我们学校早上第一节课从8:30开始,学生往往是这会儿拿着宿舍垃圾下楼。 ↩︎

  7. 想起大二那年读的《道德的重量》,严医生也讲到了经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间段的人们是如何经受了精神上的冲击。 ↩︎

  8. 我相信还有很多这样的老师,只是每个人在公共空间表达的方式不同。 ↩︎

  9. 有人认为她自我感动,有人认为她给学生过度标签化,也有人认为她崇媚体制、同时带着具有偏见的性别视角,还有人认为她的书缺乏理论分析,没有深度的结论……关于这些争议,反对者则指出黄灯老师的作品是非虚构小说,不应该用社科的视角要求,而且黄老师重在“看见”和记录,没有自称要给问题提供答案;以及黄老师对学生以后能稳定、进入体制,以及对自己的学生能结婚生子,拥有家庭并过上稳定生活而开心,这些和她的过去有关,也是她对自己学生现实状况考量后结合自身经验提出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