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驾驶是成为大人的重要一步

· 3673 字 · 8 分钟 · 黄国政

高考结束没几天,我便报名了 C1 手动挡驾驶证学习,大概花了 56 天左右的时间便拿到了驾驶证。现在回想起来,其实那段时光也是让人十分怀念,可能是因为刚刚结束高考,两个多月的自由时间多么无忧无虑,与预备念研究生的假期始终有着许多不同,期待远大于惘然;也可能是因为还保持着一种比较结构化的生活习惯,每天早上固定七点左右抵达练车场练车,或是下午三四点练习,又或是晚上七点练习,这种讲究节奏规律的生活状态给人以安全感;还可能是因为练车时与认识的朋友有过一去不复返的相处时光——但这样的时光在往后的人生,势必会越来越少吧。

于 C1 手动挡而言,56 天便领证的速度是不慢的,或许还可以说是比较快速了。这或许在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备考高考期间留下的习惯,我练习得十分勤快,说是起早贪黑完全不为过,常常是我到练车场时,只有教练在办公室里睡觉,而我走得又是最迟的一个。在非「无效努力」练习的情况下,我没有补考,一科考完接着便准备下一科,最后科一和科四都考了 98 分,科二和科三则都考了 100 分。

在我身边,像我这样高考后便快速拿证的例子并不多,多数情况往往是拖到大二、大三,甚至研究生还在考驾照。我曾在社交平台上看到各个阶段节点上的网友在面对考驾照这件事情时如临大敌,可在我的世界里,它却像一场阳光明媚的午后里平稳渡过的梦,轻飘飘的,美丽过,但轻易就可以被淡忘。我想这足以说明我们并不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每个人面对的课题如此不同,对我而言并不十分起眼的事物却可能是他者的人生大事,反之亦然。例如,独立开车上路对我来说是标志性的事件,但对我哥哥或朋友来说,这却是一件尝试一下便无足轻重的事情。

我偶尔会调侃,科目四结束以后还有科目五,因为拿证归拿证,还是有不少人拿了驾照以后不敢轻易开车上路,我便是其中一个。担心的原因有多种,包括驾驶者的个人性格、驾驶次数/熟练度,道路路况复杂程度和指导者的指导方式等。但在我个人看来,性格是一种关键因素,它总是不大被注意,但时常左右着个体的生活轨迹。总体而言,胆子大一些的人,似乎会比胆子小一些的人更早开车上路,也更早掌握道路上的真实驾驶技术;勇于捣鼓琢磨的人,也似乎比循规蹈矩的人更快掌握实践中的技术。当然,这不是说胆子较小或者循规蹈矩的人就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了。因为在我看来,驾驶是一项对情景判断能力、决断能力要求较高的技术,特别是在道路状况十分复杂的情况下,什么时候超车、什么时候转弯是需要快速决定的,那么性格「激进」一些的新手司机往往会比「保守」一些的更早做出决定——我必须承认,更早做出决定并不意味是正确的,但在我的生活经历里,那些更早做出决定的也总是及时的。而「保守」一些的司机,往往是需要经过反复判断来确认自己处于实打实安全的情况,之后再做出决定,一次又一次,在多次的反复判断经历后,他们终于积累了足够丰富的判断能力,在之后的某一次超车经历里像「激进」的新手司机第一次那样在另一条道较远处有车辆驶来时仍然变道,并能安全、及时地超过面前的一辆车后驶回自己的车道(这一点我仍然做不到)。只是这里的代价是初时总显得犹犹豫豫、慢慢吞吞——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危险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以己度人,深知自己是后者这一类型,不禁觉得像我这样的人是不是更适合做一些积累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而像我哥哥,他似乎在销售这一类同样对即时反应较强的工作中则表现得游刃有余。从这里来看,经由驾驶,我们或许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来考虑相关的职业规划。 [1]

[1] 我认为性格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默会知识」。 

似乎有点扯远了,只是从驾驶来看个人性格,进而延伸到职业规划是我前段时间在琢磨的话题,所以还是在这里提一提,以免忘记。

要真正学会开车/完成科目五——独立驾驶,多开多练必不可少。道理人人都懂,但具体如何落实更为重要——是「逼出来」呢,还是循序渐进?所谓「逼出来」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指驾驶者还不熟悉驾驶便带着恐惧「硬生生」地直面波云诡谲的道路,这实在需要一定的胆识,而这种胆识被我理解为一种「默会知识」;其二,「逼出来」还包括驾驶者尚未具备驾驶经验时为副驾驶指导者强硬与打击式地指导,包括但不限于甩脸色、嘲讽与怒吼。

我第一次上高速被追尾,正是父亲强烈要求我在堵塞的道路上从匝道超车的结果。我承认,我是一个比较胆小的人,不仅胆小,还犹犹豫豫、优柔寡断,只有在我自己确认 100% 安全的情况下,我才敢超车、掉头、转弯。但在我父亲这类老司机的眼里,空旷的道路上处处都有着超车的机会,而像我这样的驾驶员,开车比乌龟还慢。我承认,练车还不久时我确实如此,但在熟悉路况后,我同样会想方设法超车——不是我一味胆小和避让,只是我自认为还没有足够的经验。

显然,「逼出来」的方式不适合我。事实上,拿到驾照以后我没少和父亲一起开车,逢年过节回家都是父亲坐副驾驶,母亲后座,我主驾驶一路开回去 [2]

[2] 我已忘记是哪一年,如果我没有记错,我开着父亲、母亲、姑妈和奶奶一起回老家。路上姑妈说表姐拿到驾照后一直不敢上路,夸赞我已经开得这么熟练,然而开到镇子的一处转弯地时我加速了,父亲一脸惊愕地看着我,问我难不成是在漂移吗。想起这么一件事,仅仅是因为奶奶。我才想起我好像载过奶奶出行。 

,每每是这样的场景,我都躲不过一番说教和脸色。一次两次我也还能忍,但次数多了,我实在觉得难以招架,于是往后和父亲一辆车时都消极应对,让他开回去。

「逼出来」的方式并非毫无收获,虽然可能也只是收效甚微,但至少还是让我掌握了一定的驾驶感。当然,真正起作用的还得是「循序渐进」的方式,或许是有了「逼出来」的积累,我在循序渐进的练习方式中只需要更进一步地适应道路即可。这种「循序渐进」的具体表现是作为副驾驶的大兔和永胜几乎从来不会给我甩脸色,后者虽然可能会嘲讽一下,但总体来说都是鼓励和相信为主,所谓心理负担我只会自行产生,而不是外界赋予给我的。

大兔喜欢开车上硇洲,有时我们一起出门时他都会乐意将车子借给我们开。大兔的朋友小明开过,茂富开过,我也开过。只是小明将大兔的车子刮蹭过(好像还撞过?),我则是将大兔车子的一个轮胎开陷入道路旁卡住,最后还是朝易用千斤顶顶起来,接着换了个备用胎开去修理。不过大兔毫无怨言,也不怪我们,仍然乐意让我们驾驶,认为开车难以避免会遭遇碰撞。

和大兔比起来,永胜相对会「急」一点。诶,说「急」并不十分合理,还是说「浓」吧,相比于大兔淡淡的情绪,永胜会紧张一些。这个暑假的尾声,我时常缠着永胜开车出来,喜欢在夜晚开着车子行驶在两边满是路灯的空旷马路。如果我们要去市区一起玩三角洲,我会主动要求担任驾驶员,好在永胜性子好,并不介意让出车子,喻更不必说,只爱坐车,不爱开车,因而每次去市区都让我开足了车瘾。路上,永胜会反复让我小心路边「鬼探头」,一次又一次地提醒我不要压实线,看导航要注意什么时候提前变道转去另一个方向。我最大的收获是在实践中学会「不要压实线」提前变道及注意何时准备变换方向——这十分重要,我们或许在科一科二中学习了许多理论知识,那记的可是滚瓜烂熟,但真正上路时多数情况下却是两眼空空,不无呆滞地前进,等反应过来时已经来不及了。换句话说,我只是在脑子里对「实线」有印象,但并不认识现实中的实线,因而从未想过注意它——永胜告诉我,他可是被罚过了几次才印象那么深刻,听闻此言,我只感到实践如此重要,我今天能真正认识实线,或者说终于习得不压实线的驾驶经验,一方面可以说来自永胜的教训,另一方面则来自他让我驾车练习的慷慨。

有了这些经历以后,我对自己的驾驶技术开始没那么「忧虑」,在父亲出差后,我第一次不需要副驾驶员指导——过去,辅助我的人包括父亲、哥哥、永胜——全程独立地将母亲送回乡下,无论是乡镇里的拥堵路段、道路上加速超车的需要,还是在地下车库倒车入库,我都圆满解决和完成。这种感觉让我专注、沉浸,甚至有些成瘾。

关于倒车入库这一点我要展开讲讲。一般来说,新手都会卡在倒车入库,我也不例外,但我深深觉得只是练习时间不够,每次载着父亲倒车入库,只要稍有不对,他便会马上开始说教,或是现出脸色,但我认为倒车入库并不难在能不能成功倒入,而在于驾驶者能不能有足够的时间在真实场景中尝试,错误了就再调整,一次又一次,终究会成功的。这一次载着母亲倒车入库,我毫无心理压力,第一次倒入时也确实没有成功,但是我很快便调整过来,第二次就找到了入库的感觉,双手抓着方向盘就好像在操纵着什么精密的仪器一般,而我胸有成竹,前进、后退、打左、打右、回顺,最后顺利将车倒入。

这种「掌控感」如此美妙,也包括「成就感」和「自由感」。给我一辆车,我已经可以完成过去总被诟病的操作;给我一辆车,我随处可去;给我一辆车,我可以载着你「走南闯北」。这又给了我一种莫名的「虚荣感」……但它并不膨胀,只是让我觉得自己还是值得肯定的……或者说,我为自己培养了一个新技能,它让我在面对车子时具备了掌控感,它象征着一种独立,象征着一种可以奔向现实的能力。

于是,我想我终有一天会带着它虎跃入生活的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