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双十一,加上学生教育优惠(优惠100元),我花了2899元,买了一部256GWLAN版的ipad2021(9代)。
早在大一的时候其实就起了买ipad的念头,但舍友当时和我说我用不上,没有必要给自己制造需求。后来冷静下来,发现似乎确实如此,就打消了念头。直到我开始写博客,我还是觉得每天背着电脑在宿舍和各个教室之间跑来跑去比较麻烦,而且还要对电脑的电量有所顾虑。如果有一部ipad,再加上小键盘,我可以随时随地就记录和写作,写好的内容直接等到晚上准备睡觉时再用电脑上传到仓库。此外,因为z-library,我手头上有着大量的电子书,但是带着电脑跑来跑去同样很是麻烦,一部ipad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我的方便需求。
最核心的就是以上两点,一个是写作博客,第二个则是看电子书。我喜欢看纸质,但有电子资源,我想也不用每一本书都要买纸质的,经济上也有点伤不起。
我花的钱还是父母的。父母每个月给我的生活费我都有剩,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给得多,一般一个月2000,这两个月他们竟然还给了我2500。上个月是什么原因我不得而知,这个月我猜是因为双十一,他们可能想到我要买点什么;另一方面,我平时的生活很简单,不谈恋爱1、没有不良嗜好、平时出去玩得少,所有的开支基本都在吃和交通上,很少很少的时候会添置一点衣物。所以我攒了一点钱,放在零钱通里的钱就有1300多,加上这个月有2500,还有我这学期的三等奖学金有1000块,我可以买下一部2899的ipad九代。
问了班长,奖学金似乎要到过年那会才能发,我想了想,找了姐姐,想先跟她借1000块。和姐姐说了来意后,姐姐很爽快,没有问我理由,没有怀疑我,甚至想着就算是还也是还款八折……
被人信任的感觉真好。我们都不是富裕之人,大多时候也是边瞅着钱包边过日子,但无论是父母给我的数目如此惊人的生活费,还是姐姐借钱给我时的毫不犹疑,都代表他们对我的信任和深沉的关切。读到阎云翔的《中国社会的个体化》时,我会觉得自己某些方面很像阎云翔说的功利个人主义,比如我确实缺少某些责任感和传统的孝义感,不会主动联系亲人,甚至有意保持距离,除非有所需要,颇有一点“断亲”的感觉。但另一方面,我又和下岬村的年轻人很不同,我不会觉得亲人对我的好是理所当然的,反而会觉得幸运,同时还会有点惶恐。我无法做到心安理得地接受,只希望自己以后能有点出息,回报回去。
mx前几天突然联系了我。通过她,我才知道(在朋友圈)我也过上了让朋友觉得很向往的生活。她觉得,我和我朋友们的故事都很好玩,厦门、硇洲岛等。这些经历确实是我最大的幸运,从遇上兵哥开始。上周,有一位调研者问到我回顾大学,哪段经历是最难忘的,我想了想,记忆最后都聚焦在了大二第二学期和兵哥读书开始的时段以及之后的经历。不过现在还得说,如果没有谢颖老师,我也不会继续学R,不会发现blogdown,不会把这些弥足珍贵的事物记录下来。关于谢颖老师,还有一段故事,我不会忘记。
我和mx说,朋友圈有个坏处是会放大某个瞬间,但生活本身还是一地鸡毛。我会被浪漫的事物——某首音乐勾起的想象、记忆和画面,一段文字——所吸引,但我也在抗拒浪漫化,因为浪漫的常存于记忆其间,当我思索起来时,它被拉长的影子会在现实里破碎,散落一地。
我们生活在哪里?想起梁永佳老师写了一本书叫《象征在别处》,过去有位浙江考生的满分高考作文写的是《生活在树上》,我没来由地想到我们生活在别处。
当我面对生活的一地鸡毛时——生活还是生活,我的生活还是很多个琐屑和普通的日常——与那些美好得难以言语的经历对比起来,它便显得在某一个瞬间和惊鸿一瞥里如此沉闷与枯槁,如同垂垂老矣的他,一如《变老的哲学》封面上作者的面容。
跑完步后走回宿舍的路上,鹅黄色的路灯下我的汗水伴着我,我看着我的影子,我的身边是来来往往的男男女女的身影;在课室里长时间看书之后的疲惫,认真专注和分心怠惰之间拉锯;可能是在从外头回学校的路上,也可能是某个走在校道的路上,为自己的未来而迷茫的时候,我的生活并没有太大变化,它不会因为我去参加了985高校的活动时心理产生的高峰体验而影响现实,也不会给向上流动提供一个可能的允诺,它还是要如同一阵风,穿过我身体的每一个缝隙进来告诉我:我在这里,我一直都在,我还是我,你还是你,正视着的是原来的事实的一切。
于是,当我从早上开始看书时,我还是会在傍晚感到疲惫。当晚上还希望完成作业时,全无心思,代码也没有另外学习,唯有从宿舍步行到操场跑步成为了我唯一想做的事情。
-
听我谈恋爱的朋友说,谈恋爱真的很烧钱。刚谈的时候一天都要几百块,现在一个月他甚至要花3000左右。如果真是这样,还是单身好,无拘无束,还能给自己剩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