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我写了100篇博文。
人总喜欢一些带有仪式性的事情,比如婚礼、葬礼和生日庆祝会,还有每到新的一年时往往都会开启的年度计划。我也不例外,写着博客的同时,虽然心里没有明确说要写到多少,但接近100篇时还是微微有些激动,希望能记录下来。
5号晚上,我给霞姐看了一眼博客。这几天待在霞姐家里,她对我的照顾无微不至,虽然按照她的说法,她是家里最粗鲁的姐姐,但于我而言,她对我的关心却是最亲近、最实诚和最无隔阂。由于她对我推心置腹,我便也对她稍微敞开了心扉,将自己最宝贵的精神自留地,也就是这简单的独立博客网站为她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当时我和她说,万一哪天我先于父母离开世界,这个博客网站将是他们了解我的电子遗产。
我试图向霞姐还有姐夫尽力表达出我对独立博客的重视。独立博客显然和微博、豆瓣及简书这些公共平台不同,对我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但我发现很难在他们面前表述出心中那股激动的感觉,一种沉甸的、让我安心的感觉。
是什么?这或许等于问,我为什么要写博客。
为什么要写博客 #
一、统计之都 #
说起来,我对博客的认识还是从「统计之都」开始。当时我在学结构方程模型软件Amos,由于课程作业要求,我打算将自己的数据分析做成bookdown的电子书形式进行展示。为了补足相关知识,我在网络上检索信息,摸到了益辉的博文《像猪一样战斗(统计之都改版背后的故事)》。第一次接触bookdown时,我大受震撼,了解到这还是益辉开发的R包时,更是让我对他产生倾佩之情,于是带着激动的心情开始阅读这篇博文。
当时最深刻的印象有两个:其一,益辉把猪的优点写得清奇而诙谐。
猪是一种被广泛误解的动物。以前某童鞋形容另外一位童鞋 “跑得比猪还慢”,我听了立即反驳,猪是跑得很快的动物,我是看着猪长大的,那些小猪崽,整天一愣一愣地到处拱土;关于此事,有诗为证:
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猪不惊。
人来猪不惊只是很短暂的现象。那一群猪往往是抬起头看你三秒,然后一哄而散,四处逃窜,跑得比兔子还快。我从来不知道猪到底是怎么想的,总之猪是一种很奇特的动物。这是标题党对猪的介绍。
看,猪也可以被写得如此清新脱俗又让人忍俊不禁。
其二,益辉聊起自己搭建统计之都的网站时埋头专心干的态度。
感恩节放假,照旧宅家里,所谓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前四天干了一件事:重新盖了一下统计之都。这活儿就跟拱土的猪一样,要拱就拱到底,早上爬起来就开始拱,一直拱到半夜睡觉。江湖上总是传说这位大牛三小时写出了豆瓣网,那大神四小时创建了啥网,这等神话对我等小辈,也只能当故事听听,听罢该拱猪还得拱。我是个对网站外观非常挑剔的人,我理想中的网站外观应该有这样的效果:当读者打开网页之后,十秒之内必须在口头或心里说 “真他爷爷的震撼”,甚至心生买椟还珠之意。
为了顺利用bookdown的电子书形式展示Amos的学习成果,我狠下心来,决定在一个周末学会bookdown,为此周五放学便直奔图书馆,从傍晚待到将近十一点,第二天起来继续扎进图书馆,一待就是一天。当时真是被bookdown的功能震撼,左边明明是一串代码,但右边却生成了外观整洁好看的电子书。
如同益辉希望的那样,我当时的心情就是「真他爷爷的震撼」。我学习bookdown最大的驱动力,就来自它的「神奇」,从一系列代码,变成简洁好看的网页画面。彼时心里的存有的想法是,我要是能做成网页展示,可不比同学们用word或ppt展示更牛?为此我可说是「废寝忘食」,在图书馆的时候反复琢磨、反复试错,回到宿舍的时候则纠结报错要怎么解决。晚上迟迟入睡,第二天起床的第一件事便是接着解决问题。读大学以来,我从来没有那么专注过,也从来没有那么投入过。最后,皇天不负有心人,我还是捣鼓出了一个可以展示的网页,还如愿以偿地在课程展示中得到了老师(相对其他同学)最高的肯定(虽然我经常缠着老师问结构方程模型的原理,在展示中严格按照统计原理来介绍,这点让老师觉得我相对比较全面地掌握了他的教学内容,他由此和我说「看完你的展示,我觉得你可以当我的研究助理了」,但我一直相信是bookdown给了更好的展示体验),这或许是我求学生涯中为数不多的一次高峰体验了吧。
因此,看到益辉说「这活儿就跟拱土的猪一样,要拱就拱到底,早上爬起来就开始拱,一直拱到半夜睡觉」,我一阵感慨,就好像自己的尝试和努力再次得到了呼应和共鸣。我不是天赋异禀的人,努力对我来说具有崇高的价值。但这份价值落在什么地方呢?这事情没人告诉我,只能我自己主动去挖掘。幸运的是,我在给课程展示做电子书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我喜欢那种专心做事的感觉,喜欢那种好像看起来「土土的」、「闷声闷气」,但又踏实而稳重,在缓慢地前行的感觉,不管时间多长,也不管别人的影响,「听罢该拱猪还得拱」。
从这篇帖子开始,我深深记住了益辉,也循着过来找到了统计之都。刚好「大家贴一下自己的博客地址吧」这篇帖子置顶着,我在统计之都观察了一阵子和问过几个问题后,不久也点进这篇帖子细细看了起来,这时候才开始对博客有了更多了解,并用益辉写的blogdown包搭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博客,顺带开始探索起GitHub和Netlify的使用方法。
最初,我访问了给我解答过问题的湘云和叶寻的博客,接着是第一个给我留言的列弛,再接着就是我经常在论坛上看见发言的袁凡,每一个人的博客中都有着一段段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我看着他们给我的留言,看着他们对自己一路成长以来的自白,有困惑、有感慨、有思索,每个人都是鲜活的,每个人也都是充满力量和有温度的,我悄悄记住他们,把他们放进了自己的链接,也暗暗希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记录。
刚开始写博客的人似乎都满满激情。我会因为有一个独立的网站——如同一座自留地、一个独属于我的后花园而兴奋地想要马上努力装点好它,所以早期写博客的时候,我纵然不知道写什么也要像挤牙膏一样挤出些什么。说起来有点幸运,也有点尴尬,那会儿我单恋无果,情绪无处安放,许多冲动的感受不加思考便放到了博客上,现在想起来多少觉得有点幼稚和矫情。不过,这就是我,不完美的我,我何必要因为想到别人可能因此觉得我无病呻吟和矫情而否认彼时的情感、彼时的自我?此外,我被统计之都的朋友们的「生命记录」吸引,我会为益辉从03年到23年的记录而感到震撼,为湘云的《求学10年和工作10月》而感受到某种慰藉,为叶寻的《为自己而活》而受到鼓舞,为列弛文字的严谨和稳重而感到思考给人带来的镇定和宽慰,为袁凡活跃、独立和独特的思考而感到羡慕。
我要一直写下去,至少现在,我仍然将这独立博客视为自己最宝贵的财富。木心说,「我们穷,只此一身青春」,将生命的时间视角拉长,若能一直记录,不管是一生中的春天还是冬天,也不论是生命中的雨季还是长夏,「一身青春」都不再是唯一的珍贵。
第二、写作的锻炼 #
好的文章是不断写出来的。我接收过很多信息,它们都在告诉我写作很重要。虽然我不是中文系的学生,但不管是社会科学还是人文学科,我始终认为写作是最基础、也最核心的能力。
今晚去听了袁长庚老师的座谈,主题是「文科真的是无用的吗?」我的个人观感是袁老师的逻辑很缜密、观点也很有洞见,但主持人似乎会不时跑偏。整晚听下来,我只记住了袁老师认为「文科无用」的迷思之所以存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校教育没能做好基础培养,导致学生连最基本的文科素养能力也不具备。在他看来,好的文科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写作意识」:有意识地进行写作训练和积累
- 「处理难文本的能力」:面对复杂的社会学、政治学和哲学的长文本,应该如何分析
- 「提出问题的能力」:面对同一种社会现象,如何提供自己专业的角度和看法
- 「资料收集及整合的能力」:和别人交谈了一百个小时,我们可以将这一百个小时的对话整理成什么?用什么串成一个脉络?可以表述为什么主题或问题?
我十分赞同袁老师的看法。虽然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很难直接生成出实际的经济效益,但是它们好像……某种内核?某种在某些时刻,在你没有想象到的赛道中发挥作用的知识。想起袁老师说到最近有位人类学家提出了一个看法——人类学是幸存的知识(survival of knowledge)。
我认为写作是一种最基础、也最核心的训练方式以及能力。写作最容易呈现一个人的逻辑架构和思考方式,例如此刻,我在写「我为什么要写博客」,在我动手写之前,我的脑子里已经有了很多想法(例如:我为什么写博客?1、受到益辉等人的影响;2、书评的构想;3、锻炼的构想;4、爱欲的构想,希望像佩索尔一样追求心灵的宁静,写作是一种抚慰),那我要怎么把它们有序地排列和整合出来?甚至有的时候,在我想要书写和讨论某个论点时,我的脑子里连大概的想法也没有,但我很想说,很想表达,此时写作便可以帮助我们拨开思绪的迷雾,接近自己想表达对象的「真实之地」(这是我自己起的,我想不到用什么准确的词语表达,只能暂时这样写了)。
我很喜欢博主「心的道理」的文章。他的每一篇文章讨论的都是一个特定的话题,论述不复杂,但完整、有序、清晰和严谨,可以让我从心理学的视角理解(博主是浙江大学的历史系博士研究生,目前在弗吉尼亚大学做访问博士生)讨论的对象。他的文章读起来既不晦涩冗余,也引着我循着他的逻辑脉络进行思考。倘若我社会学学得更好一些,我便不只是能有良好的阅读体验(有时候,他的文章还能为我解释我遭遇到的一些生活问题),甚至还可以试着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去和他交流讨论。
很难说「写作锻炼」这个主题的结论是什么。比如,锻炼了写作可以带来什么?我想我目前更多是基于自我成长和阅读体验的感受出发。首先,写作锤炼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学生的素养能力,包括逻辑表达、问题意识、资料搜集与整合,但由于大部分人在这些方面都十分匮乏,因而很难从整体的角度说清它们带来的独特赛道究竟有什么;其次,(相信)许多统计之都的小伙伴都很喜欢读益辉的博客,我也是,如同我也很喜欢阅读「心的道理」的博客一样,前者是语言诙谐幽默又不失洞见,后者是专业性强且逻辑缜密,总的来说都给读者带来了良好的阅读体验。从这个角度来看,写作是个体和外界的联系桥梁,我们要怎么让外界更愿意、更耐心、更乐意倾听我们的声音?
写吧,不断写下去。我还记得,自己很喜欢鲁迅先生的观点;真正好的文章是不断修改出来的。
最后,在这一节附上兵哥前几天给我们分享的图片,作为勉励。
第三、写作是一种心灵共鸣 #
我以一种人们欣然回家的方式,转向另一个人的房产,转向道拉多雷斯大街上宽敞的办公室。我走进我的写字台,如同它是抗击生活的堡垒。我有一种如此不可阻挡的柔情,面对现实中的账本,面对我给他人记数的账本,面对我使用过的墨水瓶,还有不远处S弓着背写下的提货单,我的眼里充盈着泪水。我觉得,我爱这一切,也许这是因为我没有别的什么可爱,或者,即使世上没有什么真的值得任何心灵所爱,多愁善感的我,却必须爱有所及。我可以滥情于区区一个墨水瓶之微,就像滥情于星空中巨大无边的寂冷。
这是葡萄牙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在《上帝的剥削》一文中写的最后一段话。
写作意味着什么?可能在很早以前,我便模模糊糊地触碰到了它对我的意味。我记得,兵哥说,有些事情想不明白的时候就会去写作;我记得,木心被关在监狱的时候,依靠着微弱的亮光来写诗;我记得,齐奥朗说写作是一种治疗的方式。我感到心中结郁时,便很想写点什么。前段时间苦恼于手指的疼痛,联想到生活的不顺遂,凌晨便爬起来写了一点东西。虽然会苦恼于自己没办法写出心里的全部感受,贫瘠的文字也无法将心中的结郁全部化解开,但开始写作就是开始释放,我要重新审视自己,要梳理自己。
这是一个想象起来便会鼓动内心的过程。我不是为了别人而写,不用担心有没有人看,我只需要将它写下来,创造下来,我要将这个「它」到来的过程完整完成,最后一切将指向我自己。
卡夫卡说,如果一个人活着的时候不能应付生活,就该用一只手挡住对命运的绝望,用另一只手匆匆记录下废墟中看到的一切。第一次看到这段话还是在别人给佩索阿的《惶然录》写的书评中。他说佩索阿和卡夫卡很像,都是大都市里的小职员,是浩瀚世界里渺小的个体,但他们没有因为被抛弃到这个世界上而成为被遗弃之物,他们写作,他们描述社会,他们述说世界,他们为自我告白。
文字是神奇的。当我写作,我和我对话,和想象中的读者对话,和书籍里的前人对话。用哈贝马斯的角度来理解,这是一种交往沟通理性,是通向现代美好生活的途径;用罗萨的角度来理解,这是一种寻找和自我、他人、社会还有世界共鸣的方式,是防止异化,同样通向现代美好生活的途径。对我来说,写作确实可以抚慰我不安的心灵,哪怕只是暂时的、局部性的,同时,写作让我随时可以确认我的存在。
我的心灵在此处,和写作共鸣。
以后要怎么写 #
写了100篇博客后,是时候反思和总结一下以后要怎么继续写。
根据我对博客的定位,一个是写作的锻炼方式,一个是记录自我的自留地,那么显然不能将其写成流水账。流水账大多是重复性、琐屑和冗余的内容,读来干涩无趣,缺乏诗意美感,也没有逻辑可言。
其次,博文需要反复修改。有人问过益辉为什么文章能写得那么好,益辉说都是反复修改出来的。对于这一点,我深以为然。这100篇博文修改过的和认真修改过的次数都寥寥无几,我想这也是我每为自己在写博客而感到踏实,同时又觉得心中有股疙瘩的原因——它还是显得随便,没有足够认真,足够精雕细琢,不是一个精心经营的自留地。这反映出来的,或许是我对自我思考的不负责。
最后,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喜欢图文并茂。过去受到益辉影响,觉得没有必要放图片,但写下来还是觉得加上一些图片更符合自己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