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随笔45 | 与丰年庆团队

· 6203字 · 13分钟 · 田野随笔

这是一篇回忆式的随笔,我犹疑过要不要将它归为田野随笔,只因为它并非发生在我与村民之间。但回头想想,此间的发生的事必然会影响我对田野的理解,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田野经历?一如保罗·拉比诺将他与资讯人的相处过程记录下来一般。

🔗

在“黄甜甜”吃饭的时候,当jw问起我为什么要来黑石屿时,我一下子不知道如何作答。我不清楚这是我的疏忽,还是某种逃避,抑或者都不是,我很少为来到这里罗列理由,而后在他人问起我时分点作答。

假使都不是,那我仍然想坚持对jw提问的质疑——并非所有事情都需要有一个或数个明确理由,如同巴斯所说,没有太多理由。当然,我也可能在逃避,或许心中有过思索,但未曾梳理,于是狡猾地选择反击jw,问她又为什么要做丰年庆。令我大吃一惊的是,她在大家喝倒彩的开玩笑氛围中竟然真的给我“首先、然后、接着、其次、最后”地讲了自己的理由,而我只记住了几个关键词:“无政府主义者”、“改变”与“城乡格局”。

我没能记住太多,给出的理由是交流不需要太理论化。我和jw说,当她一本正经,接二连三地问起我做某事的由头时,让我感觉我们需要进行高度理性与书面化的对话,一如她所做一般。于是我搬出了“讲故事的人”的追求,直言我至少做不到在许多专业术语与书面报告中回答某些问题——有时候这反而在我们理解彼此之间建立了障碍,我希望关于我们在公益、在社区乃至在田野中所做的事情,最后能以某种讲故事的方式与彼此分享出来——我也并不清晰具体是什么方式,但它的画面决然不是辩论般的规规整整的语言输出,而是如同月色下,人们围在篝火边倾听故事那般。

事后回想,无论是jw还是我,其实有过自己的想法并能表达出来同样重要。彼时我或许太沉浸在自己对“讲故事的人”的追求,又或许是这恰恰可以成为我逃避对“为什么要来黑石屿”的具体回答,我选择了“跑题”1,避重就轻,绕过了对问题的具体回答,质疑起了问题对回答者本身的适用性。而jw能讲出一连串理由,或许带着一点学究气息,但这也可能说明她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只要这套“准则”能支持她将丰年庆做下去,或者在实际层面上对丰年庆这件事情起到了指导作用,那么也足以让人侧目。

以上这一幕发生在丰年庆团队来到黑石屿的第二天。丰年庆团队的常驻人员有朦朦2、jw、jy与zy。我一直不大清楚丰年庆做的是什么,只是模糊地知道他们关心农业,并希望促进城乡交流。在我看来,这次丰年庆团队过来,目的是拓宽农业以外的可能性,了解海岛渔村与渔业,探索农业社区与渔业社区合作的可能性。饭团作为重要的渔村在地公益青年,已经在村里扎根将近四年,充当了丰年庆团队和硇洲岛沟通的“中间人”。

下面我将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丰年庆到来后我们的共同经历。

踩点存亮-存亮村的小故事 🔗

丰年庆团队来到民宿的那天下午,庄老师与我到存亮湾踩了一次点,为刘毅老师的调查做准备。

存亮村的海域也有不少礁石,但不同于西埠村,它的部分区域泥少,沙多,脚踩上去时不容易弄混水面,在水位比较浅的位置可以进行浮潜。此外,存亮湾虽然也有不少礁石,但看起来视野更加开阔,给我远不同于西埠村的感受。

我很好奇刘毅老师会如何做调查,是带着一系列的仪器过来进行勘测吗?不清楚,只有等他上岛以后才能揭晓了。据庄老师说调查会在凌晨展开,这更让人感到好奇。

离开存亮前,我们将在海面捡到的海龟腹甲拿到水仙宫旁的树下清洗3,一位拿着小酒壶的大哥考起我这甲壳是什么——我们由此搭上了话,并得知他是该村水仙大王的头人。说来有些惭愧,为了和他进一步交流,我故意用雷州话交谈,他问起我的来历,我只说我从西埠村过来赶海,他便以为我是西埠村人。如果只是停留在树下的交谈,我不会有任何愧怍的心理,但在离开以前,我主动说起西埠村的水仙大王,并和他打听起存亮水仙大王的来历,他疑惑我怎么问起此事,是不是从小不在村里长大,我只说在县城读书,最近才回来——虽然明面上没承认自己是西埠村人,但一切都显然在暗示我只是在岛屿之外长大。这位大哥也是可爱,他好奇我回来哪有地方住,是不是有亲戚在村里——啊,他一边提问,一边给我提供了关于谎言的答案,我也鬼使神差地借坡下驴,顺着他的话头和理解往下讲。了解我的来历后,他变得健谈了一些,靠近我一脸正色地回答问题,仿佛我真的是一个从小不在家乡长大,但懂事以后对家乡十分好奇的孩子,作为长辈的他十分乐意为我解答困惑——大哥是一个淳朴和热心的村民,只是我为避解释麻烦,隐瞒了自己的部分真实信息。

根据大哥的说法,这存亮的水仙大王唤作谭五郎。问起谭五郎是否像西埠村的水仙大王一样有名号——兴利茅竹水仙大王,大哥摇摇头,说就是叫谭五郎。这是与西埠村水仙大王不同的一个点,另一个点是这谭五郎为两兄弟,从庙宇门口往里看,也能看见里面有两尊神像坐在正中央。我问起了谭五郎在村中的轮坐时间,但由于雷州话还不熟练,我没听清,依稀记得与西埠村有所差异。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存亮村在西埠村的东边,过去叫东埠村,后来才改成今天的名字,至于修改的原因则不得而知。讲起存亮和西埠的渊源时,大哥有些神秘地告诉我,一般两个村子之间不会通婚,彼此的男性不会迎娶对方的女性,女性也不会嫁给对方的男性,否则两村结合的家庭会遭遇厄运,过去就有人因此死去。我很惊讶,大哥表示理解,说我不在村里长大,如果家里人不提自然不懂。不过现在的人没有过去那么恐惧,尽管通婚的人也很少,而最近的一次通婚也没有人因此遭遇厄运。大哥就此讲了许多话,很有耐心。

从存亮回西埠的路上,我和庄老师讲起了两村的渊源,她表示过去也听过,但没有更多相关的信息。

西埠村的渔船 🔗

和丰年庆团队的第一场互动如同一场导赏。4

饭团、庄老师、朝易与我代表黑石屿团队,带着朦朦、jw、jy和zy从村口开始介绍我们所了解的内容。

和举行海边青年对话营那一次一样,饭团讲起了村口边村民挖的小港口,那儿一般得等到大潮来时船才能浮起来。当起大潮时,对面的地也会被淹没。我忘记那一处地皮的名称,只记得村民们有意设置了导管,以使大潮来时有海水据此灌入,发挥作用。那一带有一条小路,时常有招潮蟹和凶狠圆轴蟹出没,往下一直走可以到阿用家,还有一小片红树林。

顺着小港口旁边的林道往下走可以来到海边,这里停靠了几艘渔船。这时候随父亲当过几年渔民的朝易成为了主要的讲述者,和我们介绍起了船只的造价、各部分的功能、个人出海经历及感受等信息。关于船体部位的介绍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虽然我来到西埠村已经有好几个月,但多是将目光放在渔民与信仰上,却极少与渔船“亲近”,了解它的构造、构造的形态以及具体功能5。例如我在资料中得知现在村中的渔船材质大多是玻璃纤维,但也是今天才第一次见到玻璃纤维的模样——绿色的船沿上能看到纵横交错的白色纹路,像是刻意在上面剐蹭一般;渔船船身四周会挂着许多轮胎,用于缓冲船只间的碰撞;村中的渔船可以根据方向控制方式分为两类,一类用方向盘操作,一类用手拉动发动机的托杆操作,前者比较方便,打向哪个方向便驶向哪,而后者的拉动方向与驾驶方向相反,即如果我们将托杆拉向左侧,船只会往右侧前进,与人的认知相反。尽管看起来比较麻烦,但第二种船的优势在于渔民可以在船的另一头一边清理渔网,一边通过拉动绑在托杆上的绳索来控制船只的驾驶方向;船上有许多一格一格的槽位,里面可以蓄水,也可以放水,实现循环,还可以将带有渔获的渔网暂时放入其中;部分渔船船头会有大滚筒,可以用于转动渔网,取下上面的渔获物,前面提到的托杆式渔船便可能会携带这一配置,方便渔民一边操控驾驶方向一边干活。

讲解中的朝易
讲解中的朝易

我感叹渔民们的智慧,处处是细节,而这细节是一种人对海的生存之道、生计之道。

朝易还讲到这些船得几十万一艘,但我已经不记得具体数目。他刚出海时天天晕船,上船便吐,没东西吐时连胃酸也倒流吐了出来。

漫步渔网摊位 🔗

并非每个人都能出海,但我们可以通过渔民的渔网摊位了解依海之人的部分作业方式与他们对周遭世界的理解。

从搁浅的渔船处离开,饭团再次成为主要讲述者。她领着我们走过村子的防空洞,恰好看见小卖部的老人正在负责摊位垃圾的焚烧,给丰年庆的团队成员们介绍起村中垃圾的处理方式——生活垃圾倒到村口垃圾池,一般由人开车送到专门的场地电力焚烧,带不走的就就地焚烧;摊位上的垃圾则由在村中选出的人定期运到一处池子集中焚烧。

丰年庆团队对海洋垃圾没有什么概念,我顺道为他们普及了海洋垃圾的构成——可以分为海滩垃圾、海漂垃圾与海底垃圾,其中海底垃圾数量最多。

至于防空洞,则关联到了岛上的娘子军,我根据前段时间在南港娘子军纪念馆看到的介绍和她们做了简单的回忆。

今天在摊位走过一圈,许多渔民我仍然是不认识。有的稍微健谈一些,有的虽然会偶尔回应一下,但大多数时候专注于眼前的活。饭团几乎跟哪一位村民都能聊上天,看到眼前的渔具也能讲起来历和用处。

村民们对我们的到来没有表示反感,偶尔会有人以为我们在拍视频做直播,殊不知我们没有抖音,几乎没有在视频平台上进行运营和宣传。

王爷爷在制作浮标
王爷爷在制作浮标

王爷爷正在自己的摊位上用黑塑料袋、小竹杆、泡沫块和饮料瓶做浮标——用来绑在渔网上。黑塑料袋作旗子,泡沫块保证浮动,饮料瓶则是使得整个浮标能够立起来,这样渔民便能在海上辨认出放渔网的位置。刘永龙老师很赞赏渔民对饮料瓶的重复利用,认为这是一种智慧。

jw问起王爷爷直播的事情,他说由粉丝包货,他出海抓到的渔获便寄到粉丝的所在地,邮费由粉丝出,收入与另一个直播伙伴一起分。

根据一位陌生的渔民反映,现在海里已经没有什么鱼可捕,有拖网船的影响,有东海岛工厂的废弃物排放影响,也有日本核污水的影响。

硇洲灯塔-扫墓 🔗

南港小学组织了全校六年级学生到灯塔内为陈义扫墓。

一般情况下硇洲灯塔不对外开放,但通过南港小学的扫墓活动,我们得以跟随进入,为师生一行拍照。

陈义并非硇洲岛人,原籍河南,革命战争结束后守塔三十多年,直到去世。南港小学能让岛上的孩子们了解岛屿历史是一件好事。

晏庭村 🔗

我第一次来晏庭村。

晏庭村的海很安静,礁石也很少,看过去一片平坦,一艘艘渔船齐齐停放着。这块区域似乎更像一片湖,而非海。

据饭团说这里过去是中华鲎的产卵的地点,但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现在不再是了。

一群渔民在搬渔船
一群渔民在搬渔船

这一部分饭团和丰年庆团队交谈的内容我已忘记了许多,只能拣出留在记忆中的一部分。

渔市 🔗

渔市参观是我们向岛外朋友介绍岛屿与渔业社区的重要一环。

我没问过饭团具体缘由,猜测原因是渔市上的渔获种类相当丰富,同时可以在观看渔业作业运营的部分流程——渔民们在码头边摆摊,背后就是船只停靠的位置,常常是渔船开来停下,渔民从船内搬出一筐又一筐渔获物到摊位上贩卖。

我站在码头上,看见几艘停靠的渔船由于靠得太近而相互碰撞起来,装在船只边缘的轮胎此时便发挥了重要作用,让碰撞的船只轻轻弹开。

碰撞的渔船由于轮胎而安然无恙
碰撞的渔船由于轮胎而安然无恙

巴斯家-农业 🔗

我们打趣,得知jw一行人要到巴斯家参观,巴斯连夜开车回去收拾了房子。

我一直觉得巴斯所在的赤马村很美,虽然她不大喜欢统一化的标准建设。

巴斯的家可谓是“前庭后院”,前面有一小片空间,后面也还有一片空地,她在这里养鸡和种植,进行着她所认为的有趣的农业试验与尝试。

她是一个追求探索的人,乐意尝试,跟随内心的喜好,学习了摄影和修图,闲暇之余还进行面包烹饪、自制手磨咖啡,在我们到来后为我们泡了几杯咖啡。

我有些困了,找了个位置躺下休憩,巴斯和丰年庆团队畅谈……

宋皇井的绿意 🔗

来到赤马村便可以顺道到宋皇井参观。

经常有不少游客坐着观光车来到此地,但这里实际上没有太多娱乐空间,观赏性的内容也并不丰富,但如果只是了解相关历史信息,这里仍然不失为一个好去处。

巴斯带着我们走到了宋皇井背后的绿地,那里有几棵高大而易于攀爬的大树,她二话不说便爬了上去,饭团紧随其后,我和其余人在绿色的包围中看着她俩。

大片大片的绿草地,以及将四处包围的树林——我在这里又久违地感到了放松。跟对人,走对路,巴斯是一个自然雷达,她总能带你找到可以亲近自然的位置——上一次还是村中一处钓鱼的田地中。

存亮村和占师傅 🔗

我再一次来到存亮村,饭团带着我们直奔好友占师傅的遇见民宿。我想起上一回和大兔还有他在日本留学的朋友一起过来赶海,由于没带水鞋,我便预备到民宿找占师傅求助。但彼时只有占师傅的父母在,我没说自己从黑石屿过来,他们拒绝了我的请求——水鞋不出租给非自家民宿的客人。

几趟旅途下来,讲述人发生了几次调整,从饭团到朝易,朝易到饭团,再友饭团到巴斯,最后是巴斯到占师傅。

走在存亮的沙滩上,几台挖土机正在作业,饭团打趣让占师傅介绍介绍村子接下的几百万元的项目,占师傅笑笑,说自己并不清楚。

我们找到一处面朝大海的小露台,上面有树荫下的网床和木桌,占师傅领着我们坐下,丰年庆团队坐成一排,接着对占师傅进行提问。我和占师傅坐在一排上,看见桌子上全是沙子。

存亮一角
存亮一角

我觉得jw很能问问题,起头会因为她的部分提问而觉得有些刨根问底,甚至是钻牛角尖,但必须承认她的想法很活跃,有时候还是能问出许多别人忽略的问题。我很遗憾没能及时记下她与占师傅的对话,只能根据记忆,记录一部分留在我记忆中的片段。

占师傅早年不在村中生活,在广州做过许多工作,送过外卖,当过起点的写手,但后来停更了,辗转一番后回到了岛屿开办民宿。他的父亲当了一辈子的渔民,占师傅认为收入还算可以,但赚不了多少钱,便决定做点别的,这也是他离开家乡到广州,最后回来还是选择开民宿而非出海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占师傅会开一种类似浮排,但有着护栏以及发动机的小船,他偶尔会载着客人到海上,还会带着客人浮潜——他自己的娱乐爱好也是浮潜,现实中的压力太大时,潜到海里会让他感到放松——“压力没那么大”。和我们在村中遇到的几位渔民所认为的那般,占师傅也认为现在没什么鱼抓了,售卖价格也低了许多,以前出一天海还可以有一千多块,但慢慢变成了一天五六百,后来又变成了一天三四百,现在一天两三百也有渔民出6。至于原因,占师傅同样认为是三个缘由:

  1. 拖电网的渔船。
  2. 东海岛宝钢工厂往海里排放的废弃物。
  3. 日本排放的核污水。

未来的模样会是如何?

🔗

离开存亮以后,基本上结束了所有的行程,后续jw一行人和我们进行了简单的对话,之后便离开了岛屿,我们也开始为刘毅老师的到来做准备。


  1. 这可能也是我自写博客开始一直都有的小毛病,处处都有。它或许不尽然是一件坏事,但我想在以后的写作与口头交流中,我还是要尽量能找准并聚焦主题。 ↩︎

  2. 我与朦朦早有接触,第一次在03年暑假的黑石屿海边青年对话营,第二次在广州丰年庆现场,第三次在今年初四。 ↩︎

  3. 我一直认为这棵树很惨。村民们在这棵树上安了一个水龙头,同时旁边还放着洗手液,如果有人用洗手液洗手,带洗手液泡沫的液体会流入树的土壤。 ↩︎

  4. 指有别于商业导游,以传播本土文化为主的心得分享活动。 ↩︎

  5. 这让我想起了波西格的《禅与摩托车的维修艺术》。这部书既讲到了作者的东方哲学,又讲了维修摩托车的技术,前者代表某种感性、认知,而后者则是理性、技术,对两者的认识与平衡是作者的追求。 ↩︎

  6. 需要指出的是,或许一天三四百的收入看起来还较为可观,但实际上除去燃油与渔网修补成本,收入所剩无几。 ↩︎